东方文化是一套取象比类、心物感应、象、数、理、气等的思维模式,从整体的有机观念出发,来认识天、地、人之间的关系。
“学不际天人,不足以谓学”。
“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”。
天人是相通的,不仅生物界有循环、有新陈代谢,而且大自然地球表层也有循环和新陈代谢。
人体内的小循环是自然界大循环的缩影,所谓“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”,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%-30%。
自然与人等值论,是一种伙伴关系,我们既不能抛弃自然,又不能屈服自然,在人与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中,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,尽可能利用自然规律和现象,使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正常的发展。
所以古人说:“顺天时,量地利,用力少而成功多,任情反道,劳而无获”。
在讲风水之前,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概念,就是“气”。
古代的“气”字,实际上是“炁”字(仍读“气”),它是一个高度抽象、概括的名词。古人把物质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为“形”,可以看的见,摸得着;另一部分为“气”,看不见,摸不着,但又客观存在。
“形”与“气”是密不可分的,又是互相转化的,“聚则成形,散则成气”,有形必有气,万物由气构成。
而有气必有场,气场是气的运行场所或运行空间,气在气场里活动时,有聚、散、止的特点,即遇到环抱的环境则聚集,遇到直风劲吹的环境则散,遇到流水的江河则止。
气也有阴阳之分。阳气聚集时,生气旺盛;阳气散去时,衰死败落。阴气聚集时,阳气衰散;阴气衰散时,阳气旺盛。生命体必须保持气之阴阳平衡,才会正常生长,又谓“生气”。
“生气”是由阴阳交感而成,是使万物形成生命的活跃因素,那就是一种生命“场”,是自然与社会环境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场,
人的生命不息,在于有“气”,人的生命是生气的聚集,人的智能、精神是精气的聚集。俗话说“人生气在千般用,一旦无时万事休”,所以要“藏风聚气”。
然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”,那么“气”就和“风和水”有关,故谓“风水”。
风水就是调整或改变气场环境来对“气”进行管理和操纵-藏风聚气。
如要“藏风”就得有“山”(阻挡风别把气吹散),如要“聚气”就得有“水”(因为气界水则止),故又涉及“山水”。
“宇宙间英奇瑰玮之气,不钟于人物,则钟于山水,而人物之生籍山水之苞孕焉”。
人生于天地之间,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生活环境,人和环境是随时不间断地进行物质、能量、意识、感情等多方面的磁场交流。因此,风水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建筑文化便应时而生了。
风水建筑文化分为三重境界:物境,事境,情境(诗境)。
没有艺术修养的匠人,眼中所见,唯有建筑的物境,不考虑精神与感情(即象、数、理、神韵)。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风水师的现状,做风水布局时动辄摆放一堆风水物品,也不管物件好看与否,是否合乎环境审美,布局之后反而显得整个“气场”乱糟糟的,毫无美感可言。
比物境略高一筹的是事境,那是开始注意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,用设计的手法说明建筑与环境的联系,开始表达主题。
比事境高一筹的是情境,原来一切的感情必有所托才能表现,所谓“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怀”。驾于情境之上,而求超出,便是意境,“诗以理性情”,便曰诗境。
建筑风水文化是物境、事境、情境(诗境)的结合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。
一般阳宅风水可以核心概括为:通过协调自然与人为环境的关系,追求人居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空间规划智慧。
暂无评论内容